這一番問答中,顯示兩個重點:第一、見善發心,亦是妄想;第二、厭穢愛淨,心目為咎。何以言之?厭穢愛淨,自是眾生知見,殊不知生死相續,即由此而產生。而目見心知,眾生以為即是「真實生命」之所在,是以阿難「常自思惟」,這個「思惟」其實並非「真實」,它是以「攀緣」為體,攀緣無其自體,它是依緣而有,因此,阿難見佛三十二相勝妙殊絕,發心出家,所謂「由目觀見如來勝相,心生愛樂,故我發心,願捨生死」,目見心知,即是煩惱根本。因為目有所見,究竟看到「甚麼」?心生愛樂,心是「甚麼」?凡夫往往目有所見,即是攀緣;心生愛樂,即有染著。攀緣與染著豈非眾生輪轉生死的根本原因!因此,見善發心,倘若不知真心,只是攀緣塵相,加上心生愛樂,毋怪乎不能免於摩登之難!進一步而言,愛淨厭穢,是相對之事,而且,相當主觀,眾生在萬法紛紜的世界中,依其好惡,不斷追逐,趨吉避凶,這是否一種「妄想」在作祟!因此,佛乃說「若不識知心目所在,則不能降伏塵勞。譬如國王,為賊所侵,發兵討除,是兵要當知賊所在。使汝流轉,心目為咎」。國王是真心,心目為咎,當知此「心」是妄,而「目」是引賊之媒;然而,眾生一向依於妄心,而且,心目相依,便以為有見有知,並不詳察此非真心。不知真心,學法無益,於是,如來要「徵心」所在;正因為如來所「徵」之「心」是「真心」,而阿難不知此心為何?本經「七處徵心」之鴻文,即由此而展開。
胡建財 從《楞嚴經》「七處徵心」試論佛法之修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