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喜锣,直径超过一米,重量超过10斤,演奏时需要两人抬着。
小喜锣,多多多的响,忙碌半天非主将、不是小锣个不长,让给大锣当兄长。
小喜锣的演奏方法与大喜锣的演奏完全不一样。
这一副直径不到10厘米的小镲,并非儿童的玩具,乡村唱大戏时,高亢、激越的民间乐队表演,也少不了它。
谁是“饭桶”?“掌柜的”因何而来?是谁最早“玩秤”?茶水为何不能说借?闺女的嫁妆上到底承载多少祝福和吉祥?没有嘴的锣,为什么能说话?磨子为什么叫时(石)来运转?“起篓子”代表赚钱发财,平舆县的来历。还有暖婆子、火坛子、高帽子、木磨子,搓绳子、拧要子、补锅的、锻磨的、补碗的、剪花的、纺线的、染布的。铜匠、铁匠、弹花匠、箍铜匠、油漆匠、打草鞋……
陪伴中国走过千年百年的百工之人,和他们的一百个行当,已经或正在消失。好在他们创造和传承的工艺和匠心,被一个有心人完整地收藏在一起,3万多件旧时的生产生活用具,足以是我们牢记历史、记住乡愁。
“哐——哐 ,哐哐哐”两长一短,这是喜气锣声五子登科,“哐哐哐,哐哐哐”,三短加三短,这是吉祥锣声六六大顺。没有嘴巴的锣,同样喊出自己的语言,带给我们喜庆和吉祥。
腊月初八,雨山脚下袁家大塘村的早晨,一队迎亲的人群披着红绸,戴着彩花,个个精神十足、面带喜气。高头大马和八抬大轿钢刚进村口,一对喜锣交替响过不停,两人用红杠子抬着一面大锣开始迸发,现场气氛陡然变得热烈。一人手持红布包裹的锣槌,六六大顺、五子登科的喜庆锣声响彻整个山村。看看这一米多直径的大锣,纯黄铜制造的锣面,一圈一圈的暗纹,正中间还有一个碗口大的凸起部叫锣心,那是锣槌敲击的地方,也有称作“锣嘴”的。听了这喜锣声声,骑马的新郎袁耀祖、坐轿的新娘陈凤钗,各自心里乐开了花。这是中国乡村传统的迎娶喜礼。在旧时候的民间,喜锣开道,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出现在这种仪式上,若非如此,喜锣开道只有皇家和官府才能使用,一般庶民不可乱用,欺君枉法之罪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。
据挚都收藏家李维介绍说,在中原乡村,办喜事当然不止这一种,除了娶亲礼、过帖礼、下聘礼、还有寿礼、四季节庆、新生百日礼等等,这些礼庆、节庆也要热闹,不过就不是只槌喜锣,那就是“锣、鼓、镲,加唢呐”的鼓乐全家什,鼓的使用在乐队中起着指挥的作用,两冬冬加一镲,好戏就要开锣啦。这里的好戏除了舞台上唱的戏,也指热闹的礼、欢庆的节,还有庆典仪式的开始。
平舆县挚都博物馆收藏的大喜锣、小喜锣、大镲(也称水钹、呛呛响)、大鼓、小鼓,足能装备一个大型乐队。
如今城乡的喜礼上,照样有洋鼓洋号等西洋的乐器,这些称作阳春白雪的乐器,除了热闹,却不能完整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。而旧时候流传下来的大喜锣等乐器,几多青年人能玩转呢?
200多年历史的大喜锣、小喜锣、大镲、小镲等,上面虽然生着铜绿霉,稍加擦拭,依旧金光闪闪,令人鼓舞的是,即使是再过一百年,这些寿星级的响器,同样发出悠扬悦耳的响声,带给我们热闹和喜气。但前提是,后世之人必须记得,上传的历史、下教的规矩,熟悉锣、鼓、镲的乐谱以及演奏的技艺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,不能仅仅躺在书本里、锁在档案室中。你我他,都负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责。
中国民间使用了千年的杆秤已经淘汰了,关于秤的公平、秤的文化、秤的故事却永远不会淡出我们的生活,明天接着给您说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