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小麦则不然,它的抗寒能力强于小米而耐旱却不如;加上粒食传统和路径依赖,麦还不具备取代小米的资格!
但就在这一时期,麦种有了一个革命性的巨变,冬麦出现了,而且冬麦是秋播夏收的品种!
中国传统的粮食作物都是春种秋收型的,比如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 ,说的就是小米春天播种,秋天收获!
每年的夏季往往会出现青黄不接,引发粮食危机;而种冬小麦,起到继绝续乏,缓解粮食紧张的作用。正是因为这一点,小麦的种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。
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中国,这是革命性地物种,给了小麦巨大的政治光环。
二.来自官府的强力推广
先秦时期,《礼记·月令》所载:“季春之月……天子乃为麦祈实。”又:“仲秋之月……乃命有司,趣民收敛,务畜菜,多积聚,乃劝种麦,毋或失时,其有失时,行罪无疑。”
此等重视程度是其他作物所没有的,为什么麦会这么受圣人重视?
一是因为冬麦和小米的这种互补性,能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,起到继绝续乏,缓解粮食紧张的作用;
二是一旦遇到灾年,秋天绝收,可以立刻补种冬麦,防止灾情扩散!特别是这一点,尤为受到统治者的注意!
所以麦从众多的粮食作物中脱颖而出,成为小米的一号备胎。不论大米、小米、黄米、大麦、小麦、大豆、小豆,都要一粒一粒吃。这个时候对麦子的吃法叫麦饭,而不是当代流行的面食。
三.面食的大规模普及
小麦是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,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食粮;从西方到东方,从面包到面条。在各种农作物中,小麦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三。
在中国,其重要性也仅次于水稻。小麦最终在全世界风靡扎根不是没有原因的。撇开种植不谈,随着面食习惯的流传,相比于杂谷,小麦面富含面筋蛋白,这种蛋白让面团独具韧性,易于加工成不同形状,口感也更加多变。
这是小麦能最终取代小米的一个重要原因!
四.耕作技术进步后的产量提升
在中国早期的农业环境中,小米适应能力强的优势是其维持主食地位的最大法宝;但在元代以后,小麦出现了“开沟作疄”的整地技,在相对低水平的古代耕种技术下,有效的提高了总体的粮食产量。
在巨量人口压力下,显得尤为重要,这为小麦在长江流域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。
这就是小米自始至终都没法成为主食的原因,学“废”了吗~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