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西山老街采访的那天,正赶上老街集市。热热闹闹的,都是叫卖货物的声音。
路上的人们手拎一双布鞋,袋子一晃一晃的。同行者老林说,这儿盛产布鞋,西山布鞋很有名的。
西山老街贯穿南北,老街长415米,宽2.7米,原是卵石路面。西山老街一带古称“石塘岗”“龙麟街”。老街上“潘姓”为大姓。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,抬眼是木板墙、木门窗,一派素净古朴、岁月静好。
西山老街在南宋淳熙年间已有酒坊,理宗年间开始有雏形的市集形成,现前进村为石塘岗岗里,现太阳城社区所在为岗东,西山老街以东现西山新街为岗下。
原来老街有米行、柴场、水果行、小猪场、牛市、羊市等,每逢农历五、十集市日西山街人来人往,人称“西山南街口、葭沚凉棚头”,以此来形容西山老街的兴旺。
老街配老店,街上果然有几家老店,其中就有西山布鞋老店。这店家坚持棉布制作,手工缝制,明码标价。店内挤满了顾客,试鞋、买鞋、掏钱、扫码,鞋子舒服,顾客也爽快。
再往里走,就是一家百年老店,叫“百年漆家”桶店,专门做油漆木桶,旁边木板上写有一行醒目的字,叫百年老店嫁子桶总店。
店主黄正贵,81岁了。黄正贵告诉记者,他们家自爷爷开始,三代人都做这个手艺活。
高中毕业后,黄正贵就跟着父亲学习漆桶。那时黄父常常要带着沉重的油漆工具,到主顾家里去做,后来黄父年纪大了,拎不动了,黄正贵就帮着父亲一起搬,也接收了这门工艺。
“远近的人嫁娶都会来买桶,红红火火的木桶寓意喜庆吉利的好兆头。”黄正贵说,“以前箍桶、油漆两样手艺活都接,现在只做油漆,由路桥工匠先加工。”
走进店内,墙上挂的最多的是毛主席的像。黄正贵喜欢文艺,闲时坚持美术创作、书法练习,自家门上贴的,墙上挂的,全是他自己的书画作品。
再往里走,老街各家门口,坐着几个悠闲晒太阳的老人。有个老人穿着布衣和黑面布鞋,露出沉静又满足的微笑。
“你们从哪儿来啊?”老阿婆总忍不住问一句。
“海门发展好吗?”她的思绪还停留在很多年前。
老街上一住户告诉记者,这里将要拆迁,他们要搬走了。曾经繁华的大街,如今即将沧桑落幕的老街,几十年变迁,自己也从孩童到中年,都是满满的回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