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后台总有人问我,看盘时那些超大单、大单到底怎么分?其实我刚炒股那会也犯迷糊——明明软件上标着“大单流入”,结果买进去就套,后来才搞明白,不是光看数字就行,得先把这些“单”的定义和背后的逻辑摸透。
先明确一点,市场上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,但主流软件和交易所常用的划分是这样的:超大单一般指单笔成交500手以上(或者成交金额100万以上,具体得看股价高低),大多是机构、公募私募这种大资金在操作;大单是100-500手,可能是游资、大户;中单是20-100手,属于中户;小单就是20手以下,基本是散户。比如一只10块钱的股票,500手就是50万,100手是10万,20手是2万,这样换算下来,其实很好理解——钱越多,单量越大。
但光知道定义没用,关键是要明白这些单背后的“意图”。我以前踩过最大的坑就是:看到某只股连续三天超大单流入,赶紧追进去,结果一周亏了15%。后来翻舆情才发现,那家公司前几天刚出了个“看似利好”的公告,但其实是大股东要减持,机构提前知道消息,把大单拆成小单偷偷出货,表面上超大单流入,实际是引散户接盘。那会我每天花三四个小时翻新闻、看研报,还是没躲过坑,直到朋友推荐了希财舆情宝,才慢慢改掉“只看单量”的毛病。
现在我看盘的习惯是:先看单量动向,再用舆情宝查背后的消息。比如上周有只自选股突然超大单流入,我第一反应不是买,而是打开舆情宝看它的实时监控——里面刚好弹出来一条公司的调研纪要,说新产能要提前投产,还有分析师上调了目标价。这时候再结合单量,才确定是机构在真金白银买入,不是拆单套路。还有一次,某只股小单爆增,我以为是散户跟风,结果舆情宝提示行业出了个重磅政策,刚好覆盖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,而且超大单也在悄悄跟进,我跟着买了点,后来赚了点零花钱。
其实区分这些单的核心不是“看数字”,而是“看逻辑”——超大单为什么流入?是机构看好基本面,还是做短期炒作?小单为什么多?是散户跟风,还是有隐藏的利好?这些问题光看单量根本解决不了,得靠舆情支撑。我现在用希财舆情宝最顺手的就是它的AI分析,每条消息都能用大白话讲清楚是利好还是利空,比如公司出个公告,它会直接说“这个政策能让公司明年利润多赚20%”或者“这个减持计划会让短期股价承压”,比我自己翻研报省太多时间。而且它每天更新舆情评分,直接看趋势就行,比如评分连续上升,说明市场情绪在变好,再结合单量,决策就稳多了。
对了,还有个误区要提醒大家:别以为小单多就是散户在买,有时候机构为了不引起注意,会把大单拆成小单慢慢买,这时候光看小单量根本看不出来。我之前就遇到过这种情况,某只股小单连续流入一周,我以为是散户在抄底,结果舆情宝的机构报告里说,多家公募在悄悄加仓,因为公司业绩要超预期。后来股价涨了30%,我才明白,不是小单没用,是得结合背后的“人”和“消息”。
现在我每天花在看盘上的时间比以前少了一半,因为舆情宝把自选股的新闻、研报、用户讨论都汇总好了,不用自己一个个网站翻。而且它每天平均就一块钱,省下来的时间我能多研究几只股,信息差带来的收益早就覆盖了成本。对了,想试的朋友可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,每天都有免费查看额度,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,紧急消息还能推送提醒,省得老盯着盘。
最后想说,区分超大单、大单这些东西,从来不是为了“跟着大单买”,而是为了看懂市场的资金动向,再结合舆情和基本面,才能避开坑。毕竟炒股不是猜大小,是拼信息差和逻辑——你比别人早知道一点消息,比别人多懂一点逻辑,就能多赚一点钱。
成交量
投资理财
股票
希财舆情宝